浏览详细信息

>动态信息>图书推荐

内容分类

waiting

图书推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发布: 2019-04-29 浏览: 226

【主要内容】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从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连载19篇访谈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访者都是当年在梁家河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他们生动讲述了当年习近平15岁多到陕北延川农村插队的七年(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历程: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读了这组系列访谈录,很多人心潮澎湃,感慨良多,青年习近平身上有太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索书号/馆藏地:K827=76/CZ7(901/906室)

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

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孤身来到被群山阻隔、贫瘠落后、缺衣少食的偏僻农村,有多少劳动和生活中的困难、问题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他自己后来回忆说,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好把式。梁家河的村民们说:“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他经常鼓励他的同伴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有位受访者总结了他的知青经历有“三个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个最”的经历,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二、下乡时他带了一箱子书

梁家河村40岁以上的村民至今还记得,那年隆冬,公社通知说,上面派来15名北京“知识青年”,要生产队派人接走。搬运行李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至今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青年习近平具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他在山上放羊,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地畔上读书。白天劳动再苦再累,晚上他都坚持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经常熏得脸上都是黑的。当时他父亲受到严重政治迫害,本人已被划为“黑帮子弟”,就算刻苦学习,一般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可见,青年习近平读书并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知识,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七年读书呢?习总书记现在是日理万机,但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他说,我个人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能够经常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延安插队:过了“五关”的历练

习近平十多年前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谈到“过五关”。

习近平:那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所以我后来讲“过五关”。

第一关是过跳蚤关。很有意思,我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当时那个跳蚤,我这个皮肤很过敏,一咬就是成片的红包,最后红包就变成水泡了,水泡就烂掉,哎呀,痛不欲生啊。但是三年以后过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马皮”了,不怕咬了。

第二个关我说的就是饮食关。刚才讲了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五谷杂粮,那哪是五谷杂粮,是糠菜半斤粮,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没有还不吃嘛,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还想念那个酸菜。我们曾经可能都有几个月不吃肉的经历,见到了肉以后我和我那个同学,切下来就忍不住生肉都吃了,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这是饮食关。

第三个关就是生活关。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我们都学着捻毛线,但是织袜子我还是织不好,羊毛袜子,但是缝衣服、缝被子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所以这个是受益无穷啊,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就是在那打下的基础。

第四关就是劳动关。劳动,刚才讲了嘛,我刚去上了山就气喘吁吁,后来给我们评的分是六分,当时六分是什么呢?刚刚参加劳动的小女孩,十五六岁,我们当时也十五六岁,拿跟我们一样的工分,我们觉得简直是一种歧视,实际上是自己没本事。但是这一年下来我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我们都在窑洞里铡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当然这些,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就评成十分,十分还是里边最壮的劳动力。像我们到夏天担麦子,那也就是最多二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了,这个是第四关。

第五关,那我想就是思想关。开始是格格不入啊,我刚一去了以后,看到我们这个窑洞在半山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我跟我的同学说,我说你们感觉有没有像山顶洞人的感觉,那都是说得是很不像话了,但是后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了七年。

正如总书记回顾插队经历时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吗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习青年习近平,就是要学习他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优秀品格。

四、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

刚到农村时,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都努力拼搏,积极奋进,为改变陕北老百姓的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由于受其父亲“问题”的牵连,他的这些热情最初并未得到支持和肯定,甚至还受到漠视和怀疑;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消沉,没有放弃,始终默默坚持、百折不悔,显现出比同龄人更旺盛的刻苦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

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信任,终于使他入党的愿望得到批准,并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对党始终不渝的忠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尊敬他、拥戴他,也从中感受到领袖人物是如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五、担任村支书:大办沼气,使梁家河成为了陕西第一个实现沼气化村子

在村里人的强烈要求下,公社请示县委破格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二十岁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他扑下身子带领社员不分昼夜打坝淤地、大办沼气,使梁家河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

以下为习总书记十多年前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

记者:当时第一口沼气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习近平:首先是我做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一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一天我翻到《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有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我很兴奋,我觉得沼气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听到沼气这个东西?

习近平: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在梁家河要解决这个缺煤少柴的问题,要搞沼气。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功夫,一直看到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是就不见气出。哎,很奇怪怎么回事,最后的原因找到了,就是那个导气管堵塞了,最后一捅开溅的我满脸喷粪啊,满脸是粪,但那个气就呼呼往上冒,我们马上就接起管子来,我们的沼气灶上就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来,我看那个再憋一阵儿池子要炸了。就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沼气池是捅开了,另外的沼气池是相隔了一两天以后也建成了,但是我们还是第一。当时是第一个池子,全省第一池,后来就变成全省第一村,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户用上了沼气,那个时候我是天天到处督导,又是支部书记,又是沼气专家,帮助指导这件事儿。

部分内容来源:

1.人民网文章: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

2.《今晚报》2010年12月17日 第32版

3.周正泉.人民的领袖来自人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7(8).

互动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本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本书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欢迎你将阅读本书后的深刻感受投稿给我们。

在评论区留言或将作品发送至邮箱:413586370@qq.com(注每旬读书)。

参与互动可获图书超期免责卡。本期点评活动截止时间:2019年5月29日。

【拓展阅读】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外文出版社,索书号:D2-0/CX1.10;

2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4).